王海峰
竹篱居主页旅游小说经济太极拳其他
注意:建议使用IE 4.0或更高版本的浏览器,使用Navigate时格式上可能会有偏差,请注意调整!
   
上海高校外贸专业毕业分配的动态分析和教育机制的调适

1996.8.

第一部分 动态分析

第二部分

教育机制调试

其他站点
经济贸易类

WTO组织

世界银行组织

世界货币基金组织

进入九十年代,尤其是党的十四大以后,中国的改革开放出现了前所未有的新局面。党的十四大报告中指出:“以上海浦东开发开放为龙头,进一步开放长江沿岸城市,尽快把上海建设成国际经济、金融、贸易中心,带动长江三角洲和整个长江流域地区经济的新飞跃。”因此上海不仅仅是中国的上海,更是世界的上海。上海的战略发展要求高素质的人才,尤其是优秀的外向型人才。

一九九七年香港回归祖国,必将引起中国经济新一轮的增长。香港的进一步稳定、繁荣和发展,也同样需要大批人才,而上海作为中国重要的人才储备基地,将不可推卸地负起历史的重任,为香港输送大批人才。上海所面临的历史机遇要求高素质的人才,尤其是优秀的外向型人才。

而不久的将来,中国恢复关贸总协定缔约国地位,进入世界贸易组织,内外贸差别的消失,自由贸易的出现,对人才尤其是外贸人才的需求更大,要求更高。上海,这座龙头城市,更是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而在迎接挑战中,人才优势将起关键作用。

由此可见,上海,这座中国最大的城市,无论从其地理位置,市场机制还是人才储备而言,都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但是上海的战略发展,历史机遇和挑战却都对上海的人才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这种新的形势下,人才作为一种特殊的战略资源,他的作用异乎寻常地重要。

一、高校外贸专业毕业生分配的动态分析
由于人才战略是经济发展的重要保证,只有人才素质和数量的提高,才有经济发展的可能。因此,作为人才培育基地的高等院校纷纷结合新的形势,开始在教学上作相应的调整,加强对外贸人才的培养。一些外贸专业开设较早的院校在稳定数量的前提下不断提高人才的素质,而专门院校也纷纷开设各具特色的外贸专业,培养各种外贸人才。仅以工业外贸专业而言,上海工业大学、交通大学和中国纺织大学等专业设置较早的院校其学员数量一直分别稳定在35,90,40人左右,但其学员素质却在不断提高,有着机电专业知识的上海工业大学、交通大学的工业外贸毕业生和有着服装专业知识的中国纺织大学的工业外贸毕业生往往供不应求。而近年来上海机械学院、立信会计学院、华东理工学院也纷纷开设工业外贸专业,培养不同层次的外贸人才,很大程度上满足市场的不同需要。通过调查研究,我们发现由于高校的重视和调整,上海外向型毕业生情况出现了如下一些明显的变化。
1、外贸专业毕业人数的显著增加。
由于把上海建设成三个中心的战略目标的提出,经济类专业毕业生和外贸类专业的毕业生数量大增。在收集的近五年来的分配情况资料中,我们仅以国际贸易和工业外贸为例。92年,94年,96年三年间,经济类专业毕业人数为3269人,4095人,5442人,而国际贸易和工业外贸两个专业毕业人数就分别达到462人,530人和830人,分别占经济类专业毕业人数的14.13%,13%和15.25%。从中我们可以发现,在92-94年间,经济类专业毕业人数增长了25.3%,而外贸专业毕业人数只增长了14.72%。而到了94-96年间,经济类专业毕业人数增长32.89%,而外贸类专业毕业人数却大幅度上升了56.6%,其增长速度在所有专业中是最迅速的。而这中间还不包括外贸英语专业,如果加上外贸英语专业,那么94年实际外贸专业毕业生人数就将达到1063人,而非530人。因此,从高校供给角度而言,外贸专业毕业人数是在不断增加的,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市场供求紧张的矛盾。
2、毕业生分配去向呈多元化发展。
外贸专业学生历来由国家统一招生,统一分配,而且分配去向多为专业外贸公司。尤其是93年,94年市场对外贸人才需求大增,导致该两年毕业的每个毕业生手中往往有数个单位可供选择。分配形势大好。但是95年起,由于外贸不景气,加之前两年外贸单位吸收的人员已趋饱和。因此在分配上出现了明显的变化。以上海大学(原上海工业大学)工业外贸专业为例。94年毕业生中,去向为专业外贸公司的达50%,金融机构和外经贸委分别占7.1%,三资企业占10.7%,其余自营进出口公司等占25%。而到95年,专业外贸公司只占21.8%,下降了约28个百分点。相反增长最快的却要数那些自营进出口公司,从25%上升到52.08%。而且与以往不同的是,有相当大部分毕业生不是按国家分配,而是自己找到工作。从市场需求角度理解,我们不难发现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有两个。一是由于外贸专业毕业人数历年来不断地大幅度地增长,而专业外贸公司数量却相对萎缩。致使竞争加剧,分配情况出现较大变化。二是由于一大批具有进出口权的自营进出口公司、三资企业的出现,在一定程度上对外贸专业毕业生起分流作用,促使今后的毕业分配相多元化方向发展。
3、外贸专业毕业生结构状况不容乐观。
(1)、本科生人数下降,仍然缺乏高素质的外贸人才。

表一 92-92年毕业生人数统计

年份 本科生 比例 专科生 比例
92年 423 91.6% 39 8.4%
93年 354 90.7% 40 9.3%
94年 311 80.9% 176 19.1%
96年 520 62.6% 311 37.4%

在对92-96年毕业的国际贸易,工业外贸以及外贸英语专业的毕业人数统计中发现,虽然外贸专业毕业人数总体上呈不断上升的态势,但是本科生在总毕业生人数中的比例不断下降。而专科生比例却逐年上升,到96年已达四成左右。这一情况表明虽然外贸专业毕业生总体人数在增加,但素质较高的本科毕业生实际数量增长仍不能满足市场需要因此人才市场上外贸人才供求关系仍然较为紧张。另一方面,由于专科生数量增加,造成人才积压,于是一改前几年专科生毕业分配大好的形势,于1995年开始出现专科生毕业分配困难的局面。这一事实提醒我们,人才的培养不同于其它产品的生产,只有在素质的提高的前提下才有数量增加的可能,只有不断提高外贸专业毕业生的本身素质,才能从根本上解决人才供需的矛盾,而一味地追求数量只能加剧新的矛盾的产生。如今很多院校意识到这一点,开始采取措施,缓解由此带来的压力。例如在本科生中实行专升本的制度,将大批学有所成的专科生进行进一步培养使之成为合格的本科生,既减少了专科生的数量,又有效的培养了高素质的人才。不失为一举两得的措施。

(2)、复合型人才比例上升,但供给仍然不足。

随着上海开放开发的深入,需要大批经济工作者加入与奉献,这是促使外贸专业人才增长的根本原因。但是外贸愈发展,外贸产品愈多样性,就愈要求其从业人员不但要有扎实的外贸知识,还要有一定的商品知识和专业技能,才能在越来越复杂的外贸业务中发挥出出色的水平。因此一个新的课题便摆在各个院校的面前,即复合型人才的培养。通过对92-96年外贸专业毕业生人数的分析,我们可以发现在国际贸易和工业外贸这两个专业的增长中,有着工业技术背景的工业外贸其增长速度就远远高于单纯贸易类的国际贸易。而且从两者比例来看,93年工业外贸只占32.2%,但到了96年却达到54.3%,超过国际贸易。不仅如此,单就国际贸易而言,各个院校也各具特色。例如:农学院的国际贸易就以农产品贸易为主,而海运学院也设置以国际航运为主的国际贸易。这类即懂外贸又有专业技能的复合型人才一经出现,便受到用人单位的欢迎,同时也极大地改变了外贸人才的结构状况。但是由于对复合型人才高要求和大需求量,使得合格的复合型人才数量仍然供不应求。

(3)、多渠道培养外贸人才,竞争加剧。

近年来,由于总的外贸发展形势看好,各个院校也纷纷探索,逐步摸索出各自的办学特点。外贸人才的培养出现了多渠道的局面。除了历届招收的本专科生之外,为了培养高素质的外贸人才,各个院校设立了专升本的制度,一大批优秀的专科生加入到本科生的行列。对于不同专业的本科生,院校开设了双学科制度,允许学有余力的本科生选修其它专业的学科,毕业后授予两个专业的毕业证书。这样一来,大量具有其它专业技能的学生选修外贸专业,从而成为准复合型人才。这类毕业生就业时也大受欢迎。同时,成人教育的快速发展,各个在职的外贸从业人员的再培育,使得外贸人才的培育出现了百花齐放的新局面。但我们也看到由于外贸人才多渠道的培育,进一步充实了外贸人才市场,也使得竞争变得越来越激烈。

cycling ball with W 版权所有(1999) 王海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