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海峰 | |||||||||||||||||||||||||
注意:建议使用IE 4.0或更高版本的浏览器,使用Navigate时格式上可能会有偏差,请注意调整! | |||||||||||||||||||||||||
上海高校外贸专业毕业分配的动态分析和教育机制的调适 1996.8. |
|||||||||||||||||||||||||
第二部分 教育机制调试 |
第一部分
|
||||||||||||||||||||||||
二、高校外贸专业教育机制的调适。 | |||||||||||||||||||||||||
外贸人才的培养是一个长期复杂的过程。塑造一个人才,不仅仅是赋予他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他的能力,包括独立判断能力和宏观思维能力。而作为一个外贸人才,除了上述的条件外,更需要具备一系列的条件,要具备专门的知识,包括市场学、外语、外贸规则、税制、汇兑、法律、保险、运输、财会等各方面的知识。高校作为知识的赋予者和能力的培养者,她的教育机制完善与否,将直接影响到外贸人才培养的质量和数量。因此,加强高校外贸专业教育机制的调适,使其适合发展的需要成为刻不容缓的实情。 | |||||||||||||||||||||||||
1、专业渠道和教育形式应趋多样化。 | |||||||||||||||||||||||||
以往外贸专业生源往往是应届高中毕业生,通过高考录取后,进入外贸专业学习深造。这种教育形式往往有一种时滞性。以当初市场需求召纳的数量,四年培养后再返还给社会时,已不在适合新的需求。例如92年外贸专业毕业生人数为人426人,但这仅仅是89年该届学生入学时市场对外贸人才的需求量,而九十年代以来外贸的迅速发展,92年的需求量远远不止这些,造成外贸人才的紧缺。于是92年按造当时需求量招进830人,但95年开始外贸不景气,到96年该批学生毕业时,部分学生分配出现困难。这说明外贸市场年年在变,对人才的要求也时时在变,靠单纯的招生分配的渠道已无法适应新的形势。因此,外贸专业的渠道应趋多样化,这样才能不断进行调整,随时满足市场的需要。可喜的是,许多院校也意识到这一点,纷纷开设专升本、双学科、成人教育等制度。在这里尤其要提到的是成人教育即在职人员的再教育问题。在职人员本身具有相当的业务经验,通过短期再教育以后,一般都能够胜任新的工作要求。这种再教育形式历时短,时滞性较弱,而效果较明显,从短期来看,是一种解决外贸人才供给矛盾的有效途径。但这种教育形式还处于刚刚起步阶段,有待于进一步完善。因此如何扩大专业渠道,开展多样化的专业培养,尤其是再职人员的培养,将是高校外贸专业教育机制调适的一个重要内容。 | |||||||||||||||||||||||||
2、课程设置应趋专业化。 | |||||||||||||||||||||||||
由于人才综合素质等各方面要求的提高,作为人才教育的基本内容——课程设置也要适应市场发展的需要。尤其是进年来对复合型人才的要求越来越高,这种趋势也越来越明显。现今高校的教育机制有了很大的改变,但仍然存在着不少问题。 (1)、各校课程设置不一,普遍缺乏实践环节。 表二 各学院学分统计
如表二所列,通过对学分的统计,我们发现在课程设置上有三种情况:一是以复旦为代表的外贸专业设置较早的学院,由于其自身的优势,加之多年来教学过程中丰富的经验,因此课程设置较为有特点,把握住了重要的基础部分。二是以上海大学为代表的综合性大学,在课程设置上学时分配相对平均,各个教育环节连接较为合理,但没有重点。三是以农学院、海运学院为代表的具有专业背景的院校,在学时分配上虽体现了各自的专业特点,有专业性,但其缺点是各环节之间不均衡。这四座院校代表了三种不同类型的学院,而同时我们也发现这些学院有个共同的缺点,即实践环节学时较少,最低的仅占6.8%。这个问题将在后面重点分析。 |
|||||||||||||||||||||||||
(2)、过份强调基础科目,专业科目涉及不深。 | |||||||||||||||||||||||||
前面我们已经谈过,一个外贸人才必须具备一系列的条件,要有专门的知识,包括市场学、外语、外贸知识、税制、汇兑、法律、保险、运输、财会等多方面知识。我们通过对这些具体科目学时所占比例分析发现。第一、各院校对基础的外语、市场学以及外贸规则较为重视。第二、对于相对非基础的其它科目,各校学时分配不同,有的甚至比例极低,例如法律、保险、运输等。但总的趋势是外贸专业开设越早的越平均合理,如复旦,而开设较晚的院校由于各种原因对这些科目的学时分配很不均匀。这种情况对复合型人才的培养是极为不利的,它只能导致人才供求矛盾的进一步扩大。因此我们在课程设置应注意课目的专业性、合理性,尤其要注意与外贸相关的课目,作到课程设置专业化。当然,专业化的方向取决于院校的各自特点。例如上海大学工业外贸是以机电工程技术为背景的,这是因为上海大学的前身是上海工业大学,而中国纺织大学的工业外贸就以纺织品技术为背景。由此可见,课程设置专业化将是外贸专业今后教育机制调适的重要方向。但有一点是可喜的,那就是各个院校正在逐步摸索走出自己的专业特点来。 | |||||||||||||||||||||||||
3、教育环节应趋合理化,加强实践环节。 | |||||||||||||||||||||||||
前面我们已经谈到各校普遍缺乏实践环节,这一情况是非常严重的。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没有实践就不能将所学的加以应用,没有实践就只能是纸上谈兵。高分低能的例子我们是见得很多了。当然出现这种情况,有各方面的原因,就客观而言,如今外贸专业就读学员人数大增,而专业外贸公司数量却相对下降,于是出现了僧多粥少的局面。例如上海大学,以往几届工业外贸人数一直稳定在40人左右,但如今两届招生数量都在120人,这使得校方和外贸企事业单位都在实践课程安排上出现了较为难堪的局面。因此许多院校的实践实际上是让学生自己解决,这种缺乏统一组织、统一管理的实践活动其效果是可以想象的。而另一方面,许多学生将实践淡化为打工,在实践中追求的是报酬而非经验,导致事倍功半。针对这一现象,许多院校应该挖掘新的渠道,从不同角度来实现实践这一重要环节。如何让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将是外贸专业教育机制调适一个不可缺少的内容。当然,渠道、方法是多种多样的,例如开办模拟教学,设立各种模拟的报关、汇兑、保险业务,使学生在校内即可得到实践机会,加强感性认识。 总的来说,上海外贸人才的培养正处在一个前所未有的新阶段,正逐步向多层次多方向发展。但问题也不少:如在外贸人才大量涌现的同时高素质的复合型人才却又十分紧缺等。如何解决好这些矛盾,将是高等院校所面临的艰巨任务。这就要求高校的教育机制作进一步的调适,以满足日益变化的市场的需求。尽管还有这样那样的情况,我们还是可以这样说:上海外贸人才培养的前景是光明的,但形势是严峻的。 |
版权所有(1999) 王海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