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海峰
竹篱居主页旅游小说经济太极拳其他
注意:建议使用IE 4.0或更高版本的浏览器,使用Navigate时格式上可能会有偏差,请注意调整!
   
贵州省三线企业现状分析与发展策略

1997 .9 . (1)

第一部分 现状和优势

第二部分

制约因素和发展策略

其他站点
经济贸易类

WTO组织

世界银行组织

世界货币基金组织

六十年代,为了相应国家“备战备荒为人民”的战略部署,一大批前方厂(沿海地区及重工业地区的厂矿)从东部、中部地区搬迁至西南地区,开始了“三线”建设。作为“三线”建设的重点省份——贵州省更是集中了上海、东北等地区大中型企业的资金、设备、人员和科技力量,在贵阳以及附近的遵义、安顺、都匀等地区形成了以矿山机械、机床、电子仪表、低压电器为主的工业生产基地,拥有了以航天、航空和微电子等以高科技为特征的机械电子加工业,初步改善了我国的工业生产力布局,增强了我国的经济实力和国防实力,有利地配合了我国军工机械重工业的战略调整和发展。

但是,无论是在规划布局,还是在建设生产中,“三线”建设都带有一定程度的盲目性。项目一时上得太多,在相当短的时期内就形成了航天、航空、电子工业三个基地,而且是“边生产边建设”、“先生产后生活”。在工业布局上又片面推行“靠山、分散、隐蔽”的“山、散、洞”的方针,造成工业布局的不合理 ,原材料和能源供应不足,难以形成综合生产能力,供产销严重脱节,产品成本高,竞争性差。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三线企业甚至于整个贵州工业的发展。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三线企业贯彻中央“军民结合、平战结合、军品优先、以民养军”的十六字方针,从单一的军工型向军民一体型转变,与其它企业开展横向联系和协作,积极开发与生产民品。但是由于三线企业本身具有较强的封闭性,在管理体制上又是一种双轨经济运行机制,再加之主客观因素的影响,致使企业在民品的选择与开发、产品结构的调整上出现各种困难,阻碍了企业的发展。因此三线企业如何在新的形势下把握机遇,适应国家经济形势的发展,实现两个“根本转变”,内引外联,寻求发展的契机是一个极为重要的问题。

一、三线企业适时发展的必要性
(一)、经济转型要求企业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以市场为依托,寻求发展机遇
三线企业本身,又可分为国防科技工业和为之配套服务的民用工业两个具有关联的部分,其核心是服务备战和国防建设的国防科技工业。贵州省三线企业以国防科技工业三个基地为主,形成一套自成体系的航天、航空、电子工业。这些企业长期处于计划经济运行模式。计划由国家订,材料由国家供,资金由国家拨,工资由国家给,产品由国家销,利润由国家收,亏损由国家负。企业缺少科学的管理制度和必要的市场基础。虽然我国企业改革十年来基本沿着国家对企业放权让利,实行所有权与经营权适当分离以及以市场为导向搞活大中型企业的思路进行。但是,由于贵州三线企业地处内地,交通信息闭塞,缺乏与沿海地区交流和比较,加之在经济转型、企业改革中,起步晚、步伐小,经营机制没有发生根本转变。特别是八十年代以来,三线企业的民品生产在经营管理上,由于军品生产的影响,企业经营自主权得不到真正落实;在民品选择和生产上,由于对市场认识不充分,以及对市场反馈的信息缺乏处理手段,对市场需求的变化难以作出灵活准确的反映;在资源配置上,由于不能完全脱离生产资料价格双轨制,依旧是指令性计划调拨;在产品销售上,虽然想依托市场,但又缺乏必要的市场基础和市场开拓的渠道和手段,致使企业既想在产品的供产销上走市场化道路,又摆脱不了计划指令性经济,陷入了进退两难的尴尬境地。更有不少企业虽然国家计划产品任务锐减,但仍然处于“既吃不饱也饿不死”的境地,依旧希望通过政策调整以及国家扶持来走出困境,缺乏主动性和积极性,缺乏面对市场的勇气和开拓市场的手段,根本不能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活力不足,效益低下。因此,进一步深化国有企业的改革,切实落实企业经营自主权,完善企业内部的经营机制和领导机制,建立激励和推动企业发展的机制,充分调动企业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使企业能随市场的变化,及时调整生产经营决策,是三线企业发展的当务之急。
(二)、区域经济的发展要求三线企业与地方开展密切的合作
贵州省在全国是经济发展水平较低的省区之一,其地理位置和自然条件绝大多数是崎岖的山地和高原,但也有着明显的优势:有着丰富的矿产资源和能源,其中汞、光学水晶和化肥用硅石均居全国第一,磷碘以及稀土矿物分别居全国第二,铝土、锰、锑分别居全国第三,煤居全国第四,水力资源居全国第七位。而且贵州省的产业优势表现在拥有以航天航空和微电子等以高技术为特征的机电加工工业。但问题在于设备精良的电子航空航天工业对当地经济的带动作用小,与当地经济的互补效应差。三线企业绝大多数属于中央企业。由于三线建设的特殊任务以及管理体制上的缺陷,使其一开始就同地方经济是两套体系,相互隔离。结果是在塑造了一个现代电子航空航天工业的同时,也构造了一个典型的二元经济结构。这种二元结构对三线企业的消极作用在于:

1、导致双轨经济运行机制。三线企业无论是在定点布局、建设规模、产品方向,还是技术改造甚至于生活配套上,都是在中央主管部门的指令下独立进行的,生产协作的链条基本是在区外。地方经济的发展很少同封闭性极强的三线军工企业挂钩,而三线企业的民品也很少注重利用和占领地方市场,难以与地方经济形成优势互补。

2、二元经济又常常成为一种投入漏出结构。三线企业的产品大部分被国家指令性调往区外的能源、原材料工业。,其资金利税率由于价格扭曲而明显偏低。同时区内需要的加工、深加工产品以及市场所需要的轻工业品,又大部分从区外远程调入,低出高进,造成三线地区的双重价值流失。

3、凝结在三线工业系统中的高层次技术,由于地方经济的落后性,不具备吸收条件而形成了“屏蔽效应”,严重影响了技术的横向转移和组合,技术开发成果应用率低,进而制约了三线企业与地方经济的横向协作。与其说缺人才、缺技术,不如说是技术力量分布上的“二元结构”使现有技术力量不能发挥应用,其结果是进一步加大了二元分化,更不利于三线企业与地方共同发展。

作为贵州省工业支柱的三线企业,其发展与地方经济的发展密不可分。地方经济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三线企业的发展,尤其是地方工业的发展更是需要三线企业的支持。同样,三线企业的发展,尤其是在民品生产、原材料购置以及市场开发,包括今后三线企业逐步摆脱企业人员冗余负担、取得地方财政支持等问题上,都需要与地方经济加强协作。特别是根据国务院三线建设调整改造规划办公室《关于三线地区产业结构和生产能力布局的初步设想》,在2000年前,经过多方面的努力,要把三线地区建设成为我国重要的能源工业基地、原材料工业基地、重大技术装备生产基地、国防科研生产基地和农副产品及其加工基地的要求,三线企业与地方经济共同发展的需求越来越强烈。

(三)、企业自身发展要求调整产品结构,建立起效益型考核指标,追求最大规模的经济效益
企业作为经济实体,其生产经营的目的是最大限度地追求经济效益。三线企业虽然有其生产和管理的特殊性,但本质上仍是一个经济实体,利益、权力和信息仍然制约着企业行为。利益使企业愿意有所为,权力使企业能够有所为,而信息则决定企业如何行动。

经过数年的产业结构调整和自身产品结构调整,与传统体制相比,三线企业的行为发生了一定程度的变化。在民品生产上,三线企业已部分融入市场,不再单纯地作为行政机构的附属物;它的行为也不再是简单和被动地执行计划指令,而是在既定的权力空间和约束条件下,最大限度地满足三线企业自身的目标。但是,应该看到,在三线企业行为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增加的同时,企业行为也表现出一种短期化的倾向,这在民品的开发和生产上表现得尤为突出。八十年代初期,三线企业各自选择和开发的民品,其特点大都是生命周期短、更新快,小到螺纹,大到汽车,无所不有。很少有企业在一开始就集中资金、设备、技术力量投入国家重点扶持的行业或相关配套行业中。而且三线企业在民品选择和民品开发上都各自为政,在生产上很难做到规模效益。这种忽视长期发展的短期行为,结果是使企业疲于奔命,忙于民品的选择和开发,而企业本身的优势在民品生产中又得不到充分体现,最终忙于民品的选择和开发,而企业本身的优势在民品生产中又得不到充分体现,?而使企业雪上加霜。

在最终走上集团化道路,确立企业民品开发和生产方向以后,三线企业又面临着行业进入壁垒和市场开拓的问题。以中国江南航天工业集团公司为例。在集团公司确立以汽车作为民品的主导方向后,投资数亿在遵义茅草铺地区建立了一个规模庞大的汽车生产基地。但是,大的投入并没有带来高的产出。国外大型汽车厂的产量一般在百万辆左右,通用公司1976年的规模就达465万辆,而该基地的平均年产量只有数千辆,组织结构规模的低利用率在这里表现得十分突出。当然,原因是多方面的,包括地理交通的制约、产品质量和市场开发的不足等问题。但是,我们却不能忽视由于组织结构的高封闭性和汽车行业进入壁垒的存在,而带来的各种制约因素。另外在基地汽车生产管理上,虽然也是“以销定产”,走的是市场化道路,但其追求的仍然是速度型指标,而不是以真正的效益型指标作为企业的考核标准。所以,单从企业行为角度而言,如何吸收正统产业组织理论,运用SCP分析框架,正确分析和认识产业结构调整和市场开拓,以及由此而产生的进入壁垒的问题;调整自身产品结构,打破组织结构上的封闭性,加强部门间、行业间、地区间的联系和协作;建立效益型考核指标,追求最大规模的经济效益成为了转型期间三线企业必须解决的一大问题。

二、贵州省三线企业现状分析
(一)、贵州省三线企业优势分析
1、能源原材料优势

贵州省煤碳储备居全国第四位,水力资源居全国第七位,有大型的攀枝花煤矿和乌江水力发电站,更有遍布全省的中小型火力、水力发电站,电力能源成本低,供应充足。对以电子、机械加工工业为主的三线企业而言,充足而低廉的能源供应是这些企业得以生存和发展的重要条件,也是参与市场竞争的重要优势。尤其对东部沿海缺乏能源的地区而言,这种优势更加明显。

同时,由于三线企业生产的特殊性,其生产所需的原材料无论从结构上,还是从质量上而言都是最优良的。其中用于民品生产的原材料更是万众挑一。以贵州风华机械厂为例,当年曾在市场上独领风骚的“风华冰箱”,其外壳便采用当时专为飞机制造而配套的钢板材料,其质量是不言而喻的。但是这种优势在民品生产中并没有得到充分的发挥。民品生产的原材料供应绝大多数仍是通过指令性计划调拨,价格背离市场供求,致使产品成本居高不下,原材料优势丧失殆尽,市场竞争力低下。

2、生产技术优势

雄厚的技术力量和生产设备是企业持续、稳定发展的基础,而一支政治素质好、技术水平高的科研队伍更是企业得以快速发展的保证。三线企业在布局建设时就以国防军工产品生产为主。在设备上,集中了大量的,在当时属先进水平的生产和科研设备;在技术人员上,则拥有一大批来自全国各地的优秀科技人员。以中国江南航天工业集团公司为例,该集团拥有科研单位、院校5家,下属的二十多家核心企业和紧密层单位中,共有职工3万余人,其中各类科技人员就有1万余人,占30%以上。集团建立了经国家经贸委、海关总署、税务总局联合认定的企业技术中心。可以承担多种工业系统和产品的设计、研制、试验、批量生产。集团成立十多年来开发400多种产品,列入批量生产的产品每年有80多项,其中,以正负电子对撞机、重离子回旋加速器、同步辐射加速器关键部件、核级不锈钢铸锻件、石油开采系列测试仪器等为代表的高科技产品已达到国际先进水平;技术密集型产品有:金属拉拔设备、注塑机、电火花线切割数控机床、油田测试设备、航天牌轻型汽车、专用车、农用车、医用电子加速器、卫星地面站、液力机械变速器、电子元器件、化学物理电源、微特电机等。应该说三线企业的技术优势是其他企业所不能比拟的。在军品生产上如此,在民品生产上更应该发挥企业的技术优势,以高新技术产品占领市场。

但是,三线企业在民品的开发和生产过程中,现有技术存量的转移仅有10%左右,这与民品占企业总产值一半以上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原因是多方面的。三线企业,尤其是拥有航天、航空等高精尖技术的三线企业,出于安全和保密的需要,其专业技术和专业设备在向民品生产转移的过程中受到一定的限制;既使允许转移的技术,也存在着设备改造和技术嫁接的问题。另外,不能忽视的是三线企业在民品选择上的盲目性、短期化行为给设备改造和技术转移带来的困难。由于三线企业在军转民初期选择的民品多为寿命周期短的轻工业品,与企业大规模机械加工的特点不相符合,导致企业技术设备过渡的困难。而当技术设备过渡完毕、生产进入规模时,产品也失去了市场。结果是使企业陷入找产品、上项目、改技术、最后收摊子的怪圈。

虽然,大部分三线企业最终找到适合企业的民品项目,但初期阶段的影响至今仍然存在。如中国江南航天工业集团公司下属的某厂,84年投入筹建汽车生产,但由于技改及体制的问题,到90年才出第一辆产品,而且是边筹建、边投产、边销售。并且没有集中的生产基地,直到93~94年,集团成立汽车城,才拥有一个大型的生产基地,开始规模生产,但市场已经失去。由于该企业至今仍未找到大宗的、能形成规模的民品替代,只能以已失去市场的汽车为主导产品,艰难地维持着。

所以如何结合民品开发,充分发挥三线企业的生产技术优势,成功地、及时地实现民品生产的设备改造和技术嫁接,使产品上档次、成规模,是三线企业将来发展必须首要考虑的问题。

3、劳动力优势

贵州省三线企业以电子、机械加工为主,属于劳动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相结合的产业,在需要大量素质好、技术硬的科研人员同时,也需要相当数量的第一线的生产者,既包括有一定技能的工人,也包括只需要经过短期培训便能上岗的工人。大多数三线企业都有一套比较完善的人事管理制度,包括人员的吸收、调整和培训,并且建立了相应的配套设施。以中国江南航天工业集团公司为例,集团公司拥有遵义航天技工学校、遵义航天职工大学等数家专为集团及其下属单位培养技术工人和中高级管理人才的大中专院校,并且每个单位都附设有专门的技工培训中心。而且集团每年选择优秀的骨干力量,送入高等院校(北京航空学院、南京航空学院等)进一步培养。又如贵航集团下属的永红机械厂,建立了大学生和专门技术人员的优惠政策,对专门人才,单位提供住房和便利的生活设施,其待遇比国家规定的高出40%以上。这些措施的制定和实施,不同程度地提高了工人的素质。

另外,贵州省也是全国生活水平较低的省区之一。城市人均月消费不足300元,在远离城市地区,生活水平更是低下。因此,对于劳动密集型的三线企业而言,相对廉价的劳动力资源的优势是明显的。特别是在三线企业原先一些来自沿海地区老职工的离退休之后,当地大量的劳动力进入企业,使企业的生产成本不断下降,竞争力加强。但问题也是存在的。廉价劳动力的大量涌入,意味着企业技术人员比例的失调,技术力量的减弱,尤其是曾为企业取得令人瞩目成就的老一代技术人员的离去,使得这种失调现象更加明显。更何况三线企业本身的条件吸引不了高级人才的进入,而自身培养一名中高级人才所需的资金和时间,企业又难以负担。

所以如何在发挥企业劳动力优势的基础上,建立完善的人事管理制度,稳定现有中高级技术管理人才,引进外来的优秀人才是三线企业必须认真对待的一个重要问题。

cycling ball with W 版权所有(1999) 王海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