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海峰 | |||
注意:建议使用IE 4.0或更高版本的浏览器,使用Navigate时格式上可能会有偏差,请注意调整! | |||
贵州省三线企业现状分析与发展策略 1997 .9 . (2) |
|||
第二部分 制约因素和发展策略 |
第一部分
|
||
(二)、贵州省三线企业发展的制约因素 | |||
1、地理环境、交通信息的制约 | |||
贵州省地处云贵高原,是我国有名的山地高原地区。咯斯特地貌造就了贵州绮丽的风光,但也严重地制约了贵州省经济的发展。“经济要发展,交通是首要。”贵州省是一个完完全全的内陆省份,既不沿海也不靠江,唯一的交通方式便是铁路和公路。虽然八十年代以来,贵州省的交通、运输、通讯产业有了较大的发展,每平方公里拥有的铁路、公路的里程数分别为0.8公里和15.9公里,较多地高于全国水平。但是路况条件较差,根本不适于大型机械产品的运输。尤其是三线企业当年选点布局时,依照“靠山隐蔽”的方针,各企业分散在不同地区,难以形成协作生产,更加重了企业产品的运输成本。中国江南航天工业集团公司在汽车城尚未建立之前,下属单位协作生产汽车,但由于各单位分散,平均距离20公里以上。因此,一辆汽车往往在甲单位装了发动机以后,运往20公里外的乙单位喷漆,再运往20公里外的丙单位总装,形成巍为壮观的“汽车大游行”,使产品的成本上升,价格居高不下。而在集团公司成立汽车城之后,这种局面才稍稍好转,企业的产品才初具竞争力。可见交通环境的制约对企业影响之大。而且在“七五”期间开始的全国范围内三线企业的搬迁调整,对贵州省三线企业的影响不大,交通仍然是最大的制约因素。 信息对企业发展的重要性,在市场经济的今天,是不言而喻的。三线企业由于在计划经济模式下运行的时间较长,对产品计划调拨的依赖性较强,而对市场重要性的认识不充分,在企业内部没有建立起必要的市场信息处理部门,对市场的变化缺乏敏感。同时,由于贵州省地处内地,不可能具有沿海地区信息快捷准确的优势,也不可能拥有一个完善的市场信息网络,这对三线企业的发展是极为不利的。既使有的企业建立信息处理部门,也利用可能的渠道获得了一定的信息,但由于缺乏专业人员和科学的处理方法与手段,仍使企业处于信息缺乏的地位,以致于企业的发展陷入了困境。要改变这种劣势,就必须从观念上建立起完完全全的市场经济意识,重视经济情报的重要性,组织优秀、专业人员从事市场调研和情报处理工作,以形成有组织、有管理、高效率的信息处理部门。不要因为短期利益而忽视信息处理,要建立长远的发展意识,舍得花经费投入市场研究,这样才能使企业稳步、健康地成长。 |
|||
2、资金因素的制约 | |||
国家投入资金进行三线建设大致分两个阶段:1965年和“三五”时期为第一次高潮,投入资金约560亿元,占同期全国基建投资的48.5%左右;“四五”、“五五”期间为第二次高潮,投入资金约1500亿元,占同期全国基建投资的36.4%左右。两次建设高潮累计投资2000多亿,建成了10多条总长8000多公里的铁路干线,建设了1000多个大中型骨干企业、科研单位和大专院校,初步形成了一批各具特色的工业基地和工业城市。但是,“六五”以来,尤其是改革开发以后,国家建设重心转移,对三线地区的投资明显减少,使一大批大中型三线企业未能形成综合配套能力。1978年前,中央对贵州基建投资为全国的1.62%,占全省投资总额的67.2%;1980年~1989年,中央对贵州基建投资下降为0.5%,却仍占全省投资总额的66.7%。每年全国新增固定资产为831.52亿元,贵州仅占1%;在建和新建大中型项目,贵州仅有13项,为全国的1.4%。进入90年代以来,国家逐步对国有大中型企业进行改革,以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作为改革的方向,明晰产权,明确责权,理顺机制,对条件成熟的企业,进行股份制试点和建设。因此,对于三线企业,国家逐步减少资金投入,改投为贷,且在贷款上并未给予任何优惠政策。对从“七五”期间开始的三线企业布局调整,国家只补助8亿元,而实际的总投入则需要31亿元,这23亿元的差额需要三线企业自己解决。这些举措使得吃惯“皇粮”的三线企业一下子陷入了资金紧张的困境。 同时,由于三线企业依山而建、伴水而设,在建厂生产的同时也承担了与其性质相背离的社会职能。一个企业不仅要负责全厂的生产,还要负责全厂职工的生活、医疗、娱乐、子女入学就业等问题,要办学校、商店、菜场、宿舍,要负担公费医疗、退休职工养老,超产时需要安排待业人员,甚至被迫承担平抑物价的损失等。而承担这些社会职能所需的经费,完全靠三线企业自己解决。这更加剧了三线企业资金紧张的局面。而没有资金,便意味着无力进行扩大再生产;无力进行技术改造,更新设备,开发新的民品;无力开拓市场,争取更多的市场份额。于是,企业陷入了“越穷越困难,越困难就越穷”的恶性循环之中。这就需要三线企业“穷则思变”,充分挖掘企业的潜力,解决资金紧缺问题。如贵航集团下属的永红机械厂,从镇里县的山沟沟里搬迁到贵阳小河经济开发区时,仅获得国家补助75万元,而实际投入需要400余万元,永红人凭着一股劲,边生产边搬迁,硬是在国家只有少量经费的情况下,自筹资金,在贵阳市小河经济开发区建立了一个现代化的大型企业,至今累计投入已达2000万元,取得了明显的经济效益。这说明,只要企业有信心、有目标,并配以可行的实际行动,是能够解决资金不足的困难。 |
|||
3、生产设备因素的制约 | |||
三线企业在布点建设期间,其生产设备都是国内最先进的或者是比较先进的。由于军工产品要求高质量、高精度,因此,三线企业的装备中技术含量相当高,专业化程度也相当高。这些都是三线企业生产和发展的有利条件。但是,任何一台设备,都有其使用寿命,包括物理使用寿命和技术使用寿命。而且,从理论上讲,不论从物理使用寿命,还是从技术使用寿命角度考虑,都不存在寿命超过20年的设备。三线企业经过近三十年的建设和生产,其设备早过了使用年限,理应更换重置。但是由于“六五”以后,国家逐步减少对三线企业的投入,加之设备专业化程度高,技术要求高,更换成本更高,企业根本无力置换设备,导致在90年代的今天,大多数三线企业仍然靠着60年代的设备,维持着生产。 另外,三线企业生产设备的专业化程度高,在很大程度上也制约了生产技术由军品生产向民品生产的过渡和转移。一旦企业寻找和开发的民品与企业本身生产的特点不相符合,设备改造的可能性为零,势必在无形中增加民品生产的成本。而且专有设备在三线企业军品任务锐减、民品生产占主导地位时,基本处于关闭闲置的状态,企业不仅不能通过生产资料市场对专有设备进行折旧置换,以获得资金再投入,而且还必须派专人对这些设备进行维护和保养,费钱费力,得不偿失。所以如何处理好专有设备,通过滚动发展配置新设备,对三线企业的发展而言,有着相当的影响。 |
|||
4、三线企业负担过重 | |||
三线企业负担过重表现在企业包袱过多和企业债务过重。 三线企业和其他国有大中型企业一样,也存在着人员冗余的问题。目前,由于企业经营状况不理想,经济效益不好,许多岗位人员闲置,不仅不能带来任何经济效益,企业反而要支付这部分人员的基本工资和福利。此外,在用工制度上,虽然企业也建立了“合同聘用制”,实行双向选择。但人事管理制度依然是过去计划经济的一套,企业没有完全落实用人选择权,而职工也没有建立起“优者存、劣者汰”的竞争观念。企业需要的人才引不进,企业不需要的人员又赶不走。因此,三线企业虽然有着劳动力资源的优势,但人员冗余的问题依然存在。在解决企业富余人员的问题上,由于体制不顺,加之山区不比沿海地区,不能开展诸如三产之类的加以解决,所以大多数企业只能在内部不断地采取调整、裁员、下岗、二线变一线等办法,虽有一定效果,但却不是根本之道。 当年参与“三线”建设的老一辈“三线人”如今纷纷到了退休的年龄,如何妥善安置这批?“三线”建设功臣,成为企业比较大的负担。以某厂为例,该厂96年产值为4758万元,净利润200多万,而该厂退休人员就有400余人,占全厂职工的1/4,仅退休工资便要负担200余万元,利润刚够退休职工的支出。又如某机械厂,退休职工与在职职工之比为1:2,每年用于退休职工的费用就为企业当年利润的1.5倍。此外,企业的包袱还体现在企业办社会上,一个企业就是一个社会,这种生产经营方式严重制约了企业的发展。 多数三线企业的资产负债率高达90%以上。亏损企业虽然帐面资产负债率没有达到100%,但实际上早已资不抵债。一般,一个资产3000~5000万元,职工数在1000人左右的三线企业,其每年支付的银行利息在700~1500万之间,再加上17%的增值税和各种摊派,基本上处于持平或暗亏的境况。在以前计划经济时代,还可以由国家负担,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尤其是国家对三线企业改投为贷之后,沉重的债务使得企业不堪重负。而国家又不给予任何优惠政策,仅在97年4月,贵州省才对其境内的三大基地给予3~5年的停息挂帐的政策。但这也是杯水车薪,三线企业仍处于非常困难的境地。 所以不解决企业负担过重的问题,三线企业将不可能稳定、健康地发展。 |
|||
三、贵州省三线企业发展的几点建议 | |||
(一)、国家应制定相应的优惠政策,积极扶持三线企业发展 | |||
1、建立三线企业改革制度及其配套措施 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目的就是要企业转换经营机制,以市场为依托,不断提高自身的竞争力,以取得经济效益。为了实现这一目标,根据十五大精神和三线企业的实际情况,应尽快推出三线企业改革制度的配套措施,包括财政、金融、投资以及政府职能转换等方面的改革制度,采取诸如“债改股”进及注入资本金或冲销银行呆帐,停息挂帐等办法,解决历史老账,帮助企业轻装上阵。 2、加快三线企业的调整和改造 三线大中型企业是贵州省大中型企业的主体,对地区经济的发展有着巨大的推动作用。应总结86年开始的部分三线企业搬迁调整的经验,扩大调整范围,加大调整力度,对难以维持生产或者重复建设、重复生产的工厂科研单位,坚决实行关、停、并、转、迁;对建设成功或比较成功的企业,给予重点扶持,力争在本世纪内,完成以大中城市为依托的成组布局、军民兼容的产品弹性结构、以大中型骨干企业为核心的产品配套体系的调整。三线企业调整也应由企业布局调整为主转向产品结构调整为主。产品结构调整可结合我国经济建设急需的许多重要产品和成套设备,不能自己制造,需要大量进口的实际情况,针对三线军工企业装备好,具有开发重大技术装备的能力,利用目前企业开工不足,生产能力闲置的特点,充分利用现有生产能力,积极开发生产一些重要产品和先进的技术装备,支援国家经济建设。同时面对国际市场,大量发展机电产品出口,争取直接创汇。重点开发已形成生产能力,并具有经济规模的大型设备和机电产品生产基地。 同时,以产业结构提高为重点,对资产存量大、技术装备好、技术力量集中的三线军工企业,应在进一步调整产品方向的基础上,以挖潜、改造、配套、内涵扩大再生产为主,以技术为导向,在高起点上开发某些高技术产品,培育技术产业生长点,以相对少的资产增量,调动巨大的资产存量,提高地区产业结构的功能和结构性效益。 3、制定必要的优惠政策和保护措施,扶持三线企业的发展 应该正视三线企业在向军民结合型企业转变过程中存在的特殊困难,制定必要的优惠政策和扶持措施,对三线企业的技术改造进行一定的投资,以加速三线企业的战略转移,不仅是十分必要的,也是合理经济的。国家在安排技术改造项目时,要考虑三线大中型企业已有的设备能力,立项时适度放宽对这些企业的要求;减免土地使用费等。在价格理顺前,继续对能源、原材料产品实行供给价格补贴,并以更大的比例直接补偿给企业,在条件成熟时,增加企业、地方用市价和议价供货的比例,使这些三线企业获得同等发展的机会和切实的利益。 |
|||
(二)、加强与地方的横向联系和协作,寻求共同发展 | |||
1、企业主动寻求与地方的横向联合 随着三线企业军转民步伐的加快,根据市场经济发展和专业化协作的要求,三线企业应把配套产品尽可能地扩散给地方企业,以形成有效的产品配套加工体系,在技术协作中带动地方工业的发展,提高技术水平,扩大生产规模。同时,利用地方工业的原材料资源优势、劳动力资源优势和价格优势,从地方企业获得本企业所需的原材料和工业半成品,打破由于计划指令性调拨引起的价格扭曲,节省额外的运输费用,降低成本,提高竞争力。利用与当地企业建立联合和协作的有利条件,积极获得当地财政的支持,通过多渠道筹集资金,使企业稳步发展,彻底解决由“二元经济”结构所带来的各种弊端。真正实现军民结合、军地结合。三线企业应积极配合地方政府建立社会统筹和个人帐户相结合的养老、医疗保险制度。通过社会保障制度的建立和健全,逐步解决企业退休职工负担过重的包袱;通过布局调整、靠近大中城市的有利时机,开展多元化经营,利用当地市场,解决富余人员过多的问题。而这些措施的制定和实施都离不开当地政府和社会的有力支持与配合。 2、三线企业应以当地市场为依托,寻求进一步发展契机 三线企业其产品长期以来直接通过计划调拨,由国家包销,不通过或很少通过当地市场,与当地市场结合程度小,市场占有少。因此,三线企业要充分重视当地市场的开拓和占有,尤其是民品生产和销售,更需要以地方市场为依托,从原材料的进货、民品的生产到产品的销售,紧密结合市场的需求。通过与当地企业的密切配合,借用协作单位的进货和销售渠道,逐步扩大当地市场的占有率,并以此为基础,开拓国内和国际市场,使企业健康、有序地发展。 |
|||
(三)、企业以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为目标,加快改革步伐,走内涵发展的道路 | |||
根据十五大关于加快推进国有企业改革的精神,建立现代企业制定是国有企业改革的方向。要按照“产权清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的要求,对国有大中型企业实行规范的公司制改革,使企业成为适应市场的法人实体和竞争主体。国家按投入企业的资本额享有所有者权益,对企业的债务承担有限责任;企业依法自主经营,自负盈亏。政府不能直接干预企业的经营活动,企业也不能不受所有者约束,损害所有者权益。要采取多种方式,包括直接融资,充实企业资本金。培育和发展多元化投资主体,推动政企分开和权益转换经营机制。 1、理顺机制,落实责权,建立各种配套制度 今后在一段时期内,在原则上可以确定,三线企业将不再搞外延扩大,而是走内涵发展的道路。企业发展的重点也应该放在挖掘内部潜力、调整内部资源上 ,以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为目标,坚定信心,勇于探索,大胆实践,增强企业活力,提高企业效益。要改变观念,进一步明确责任,落实职权,包括厂长负责制、企业经营权、企业用人选择权等,使企业能够在既定的权力范围内最大限度地发挥积极性和主动性;建立严格的考评制度和奖惩制度,对不善经营的领导坚决撤换,对工作突出的人员实行奖励,以建立起必要的激励机制;建立向技能型、超产型和营销型倾向的分配制度,而且要拉开档次,真正体现多劳多得、能者多得的原则,根除平均主义带来的弊端;建立完善的用工制度,调整各类人员比例,实现人员最优配置,对企业不需要的人员坚决辞退,对企业急需的人才坚决引进。国家向企业让利放权,企业也要向部门让利放权,充分调动部门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切实加强各部门,尤其是营销部门的职权,鼓励其开展多渠道的市场开拓和发展。提高企业内营销人员比例,不断加强人员的素质和业务培训。重视市场反馈的信息,建立市场信息处理部门,作为企业决策的智囊,运用科学的方法和手段,为企业提供准确快捷的信息,为企业的决策提供依据。 2、走股份制道路,开展多渠道融资,解决企业资金紧缺问题 国有大中型企业改革的目标之一,就是要建立规范的公司制企业。股份制有限公司作为一种成熟而有效的组织形式,不仅能够为企业筹集大量的资金,其完善的组织管理形式、合理的分配制度,均能保证企业有效地进行大规模的生产经营,并取得效益。根据三线企业资金紧缺、管理体制不顺的实际情况,股份制有限公司是一种理想的选择。因此,三线企业应把握十五大关于加快推进国有企业改革的机遇,配合国家各项政策、措施的实施,加快股份制有限公司改革的步伐。以企业现有的实收资本为前提,以国有资产管理部门对企业资产评估的结果为依据,确认国有资产的置换金额,由企业及其职工一次性出资购买,实现资产产权的主体转换,建立相应的机制和管理制度,从而走上股份制道路。 3、正确认识市场,坚持以市场为依托,发展企业 随着市场经济的搞活,从政府角度而言,要彻底打破条块分割的管理制度,包括与之相应的税收制度、统计制度、劳动制度、户籍制度等,鼓励企业在部门间、地区间的进入,提高资源部门间、行业间、地区间的合理流动。从企业角度而言,思想上既要相信市场在计划指导下,有能力配置好资源,同时有要防止形成市场“幻觉”,认为市场是万能的。三线企业在产品的开发、研制、生产和销售上,始终要把握市场。尤其是产品的选择和开发,除了要以市场的需求作为依据,更要充分认识到产业结构中的进入壁垒问题。正确核算新产品的进入成本,包括创立成本、因旧产品推出而引起的机会成本以及信息成本,认真分析进入壁垒的构成,尤其是对三线企业极为不利的成本性壁垒和抵制性壁垒。从而正确选择和开发具有竞争性的产品,开创新的市场。 4、加强与东部沿海地区的交流与合作 大多数三线企业都是东部沿海地区的大中型厂矿搬迁到内地而形成的,与东部沿海地区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尤其是中国江南航天工业集团公司,其下属的二十多家企业都是由上海搬迁到贵州形成的。三线企业有着东部沿海地区所不具有的原材料优势、能源优势、劳动力优势和价格优势,而东部沿海地区又具有三线企业没有的资金优势、管理优势和信息优势。对三线其余而言,取得沿海地区的支持,开拓东部沿海地区的市场是其发展的必经之路;对沿海企业而言,少量的投入,便可激活巨大的资金存量,带来一定的经济效益。应该说两者有很大的互补性,交流与合作有着坚实的基础和广阔的前景。而且,在相当长的时期内,双方都进行过一定的探索和尝试。如中国江南航天工业集团公司就曾在苏州郊县开设分厂,贵航集团在上海桑塔纳汽车生产基地附近开设专为桑塔纳配套的配件厂,而上海的不少企业也到西南内地开设分厂。虽然除了极个别的,其余效果都不明显,但这也说明了双方有一种交流与合作的意愿,只是方法方式的问题。 在合作方式上,可以以合资的形式展开。三线企业以技术、设备的形式人股,管理和产品销售上则以东部沿海地区企业为主,各司其职,各取所需。在条件允许时,还可以以“中中外”的形式开展多渠道的合资合营,使企业逐步走向国际。 |
版权所有(1999) 王海峰 |